光電技術優勢跨足生醫應用 從精密走進精準
達運之所以能夠跨足生醫產業,並非一時興起,而是建基於多年在光電領域積累的技術底蘊。蔡國新強調:「我們不是看人家做了什麼就跟進,而是從自己的技術能力出發,找出能延伸的方向。」
達運長年投入超精密加工、模具設計、黃光及雙面金屬蝕刻製程等微結構技術。例如,曾為iPhone手機面板打造OLED的精密金屬薄膜遮罩,其厚度僅10到20微米,對精度與材料控制要求極高。如今,這些工藝經驗正被轉至醫療應用上,成為生醫產品關鍵零組件的製造基礎。
為此,達運已在台中成立生醫專用工廠,並依據GMP、ISO、QMS等國際標準進行高規劃建設,目標是朝向具備FDA認證能力的國際級供應商邁進,為日後進軍全球市場預作準備。
全資成立微一生醫 高科技精密製程投入微針技術
達運轉型生醫的首波亮點,來自全資子公司「微一生醫」開發的微針系統。研發協理楊芸珮指出,「傳統DAB製程做微針不會花這麼高的技術成本,但我們能用做光學元件等級的製程來製作微針,自然做出來的精度、穩定性與可客製化程度就是不一樣。」
「微一生醫開發微針材料會藉由皮膚中的水分慢慢溶解,將藥物緩慢釋放,被人體所吸收,不像傳統針筒注射會有醫療廢棄物問題。」楊芸珮說,這套技術的關鍵在於自研的專利配方,兼具可吸收性與藥效釋放控制能力。
微一生醫還能根據不同用途設計出多種針形(圓錐、角錐)、高度與密度,並調整溶解速度與藥量配置,打造專屬化的貼片系統。這些優勢,使其不只應用於美容與保養品,更有潛力進一步拓展到疫苗投藥、慢性病管理等醫療應用場景。
瞄準生物晶片 一機模擬還原生物環境 驅動下一世代醫療平台
除了微針系統,微一生醫也積極開發生物晶片平台,提供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。副總經理楊峻銘指出,生物晶片能整合藥物篩選、病原檢測、基因定序與器官模擬等多項功能,堪稱「未來實驗室的濃縮體」。
「我們原本就在做背光模組、整機加工,這些精密射出與異材質貼合能力正好可以應用在晶片與系統製造上。」他表示,生物晶片涉及高分子材料、精密微結構、光學檢測與液體動力等整合設計,對製程與良率要求極高,而達運的光電背景正好具備這樣的能力。
他以與策略夥伴合作開發的「器官晶片系統」為例,透過重建高擬真肺部微環境,模擬肺部的氣體交換,實現90%生理還原度,可用於藥物效應觀察與環境模擬(如PM2.5暴露條件)。「我們甚至可以模擬呼吸節奏與氣流變化,這在新藥開發中能大幅縮短臨床前評估時程。」
楊峻銘補充,這些平台不只可以模擬肺部,也能換上心臟、肝臟等細胞模型,建立一套模組化、可延展的微生理模擬系統,同時還能整合AI進行數據分析與藥效預測,加快藥物開發流程。
圖說 達運以精密射出與異材質貼合能力正好可以應用在晶片與系統製造 影像提供:微一生醫
台灣製造的下一哩路:從代工到創新應用
「我們不能再只是追著便宜的工廠跑,要創造能留在台灣、具高價值的技術與產品。」蔡國新主導的「新達運戰略」,並非只是因應光電寒冬的短期調整,而是一次從製造邏輯到產業思維的徹底轉變。
他認為,台灣的產業未來要脫胎換骨,關鍵在於將原本強大的製造實力轉化為創新能力,從OLED光罩到可溶式微針,再到異材質生物晶片,達運精密以「殺雞用牛刀」的光電技術,開啟一條通往全球生醫市場的創新道路。
採訪撰文:生策會/產業內容中心